为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锻炼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按照院团委的统一部署,7月7日,信息处理与控制工程系社会实践小分队带着系领导的殷切期望登上了赶赴皋兰县的客车,拉开了本次社会实践的序幕。
学以致用 与信息渴求者零距离
胡锦涛同志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对青年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7月7日上午,小分队根据安排如期抵达了皋兰县石洞镇,受到了皋兰县团县委等部门的热情接待。稍许交流之后,小分队便抓紧时间搭建服务平台,以求能给当地带去更多务实的服务。经过积极努力,当天实践分队组织了一个集时效性与实效性于一体的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活动,因当时正值高三学生第三四批志愿填报准备阶段,加之乡村此类信息较为匮乏,小分队在当地中心地带设立咨询点利用所学专业,现场接通了互联网,结合之前准备印制的一些宣传资料,前来咨询的比预期的还要火爆,有为自己前程寻觅的莘莘学子,也有为儿孙操心伤神年过半百乃至七旬的家长,有的长者喋喋不休有时话语基本都听不清,但队员们通过找当地懂方言同学等多种方式为其一一耐心解答。当天小分队还利用所学知识通过“百姓课堂”的方式为当地村民介绍了一些涉及农机基本操作和保养维护、家用电器电脑的一些简单维护修理等方面的知识,受到了村民们的热情赞扬。通过实践,队员们深感基层对诸如此类的知识信息的渴求。
虚心求教 与创业成功者零距离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思想素质的重要手段。在皋兰县西岔镇小分队有幸遇到了被评为兰州市首届“十大创业就业杰出(优秀)青年”的马旭一同志, 马旭一同志被称为“借助阳光创业的打工仔”,皋兰县伍明农具综合加工厂厂长。15岁到兰州,干过装卸工,贩过菜,收购过玻璃瓶。1996年到太阳灶厂“学艺”,掌握了太阳灶的制作流程后开始在家制造太阳灶,启动了太阳灶厂。2000年,太阳灶厂搬迁到皋兰县西岔镇,太阳灶销量直线上升,产品不仅在本地销售,还远销山东、山西、陕北、宁夏、内蒙等地区。冬闲时节,马旭一经过考查分析,研制成功新型播种机,并将太阳灶厂转型为农具综合加工厂,夏天生产太阳灶,冬天生产农机具,多年来他自主研发试制的硬型水泥太阳灶已通过了甘肃省能源检测中心的检测与认可,每台太阳灶每年可以节约煤炭500公斤。现在,伍明农具综合加工厂资产规模达85万元。马旭一同志为人非常友善、憨厚,热情的与我们交流,当谈到他制造的脱粒机时,队员们无意间说是利用摔打原理,他很惊讶、感慨的说到“我是有一些实践经验,现在就缺乏这样的理论指导”。通过与马旭一这样创业成功的“大哥哥”的亲切交流,小分队的年轻队员也增强了自己的就业信心,更加明确了自己人生的奋斗方向。
志愿服务 以服务与民生零距离
“三下乡”社会实践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认识国情、接受教育、增长才干的重要载体,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7月9日,队员们决定去亲身体验一些实实在在的农活,通过东湾村妇联主任的引荐,队员们帮助饲养户农家做了一些搬运饲料、厂房设施建设等方面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亲身的实践,队员们也零距离感触到了皋兰人民的生活方式,也体察了农村父母供儿女上学的艰辛。
共铸和谐 以调查与“三农”零距离
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精神,为了进一步了解党中央近年来“富农惠农”政策在最基层的落实效果,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注重整个活动期间的的社会调查,以求更深层了解“三农”、走进“三农”。我们本次调查通过实时调查、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调查方式,主要针对当地城乡建设造成的农户搬迁、农民子女上学、单亲特困家庭、当地养殖户等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调查。通过这样全程的察民情、悉民生,我们的队员确实深受教育,通过调查感触到了农村的疾苦,感触到了城乡的巨大差异,对“三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通过这次走出校门、走近社会、走入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全体队员们都深感基层群众生活的艰辛,通过亲身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奉献社会、锤炼毅力, 深感自己坐在教室的幸福,同时增强了青年大学生们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其立志成为当代合格的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